8月8日:
核心觀點
事件:根據中國海關總署2024年8月7日公布的數據,按美元計價,2024年7月,出口3005.6億美元,增長7.0%;進口2159.10億美元,增長7.2%。
整體上看:7月份的出口增速出現回落,較上月下滑1.6%,跌至7%。一方面,與全球外需走弱有關,其中7月全球制造業(yè)PMI今年以來首次跌至榮枯線以下,據交通運輸部監(jiān)測的7月港口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環(huán)比回落超20%,顯示出口“量”的下跌或對出口增速形成一定拖累;另一方面,國內7月PMI出廠價格指數環(huán)比下滑1.6個百分點至46.3%,錄得23年7月以來的最低值,7月PPI對出口“價”的不利影響有所放大。而7月進口同比增速大幅回暖,錄得7.2%,主要得益于去年同期的低基數效應,同時部分商品進口價格上漲也起到一定推動作用,其中進口原油、鐵礦砂等價格抬升明顯,但剔除價格因素,我國內需依然偏弱,進口量的增長仍不樂觀。
出口目的地:我國對多個主要目的地的出口增速出現分化態(tài)勢,其中東盟、美國、歐盟和中國香港已經連續(xù)多月成為出口增速的主要拉動力,印度、加拿大和韓國緊隨其后,日本、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為負貢獻。
出口商品結構:7月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增速仍保持相對高位,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速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其中農產品、紡織及制品的出口增速收窄,箱包及類似容器、服裝及衣著附件、玩具的出口跌幅擴大,家具及其零件的出口增速由漲轉跌。
進口:在去年進口低基數效應影響下,本月進口增速大幅增加。其中,鋼材增速降幅擴大與內地地產持續(xù)低迷有關,與建筑鏈相關的黑色系大宗商品需求明顯不足;原油、成品油進口增速上漲或主要來自進口價格拉動;與制造業(yè)相關的銅及鐵礦砂大宗商品表現相對較好;以集成電路為代表的高技術產品進口較6月實現由負轉正且進口增速提升幅度較大,盡管美國繼續(xù)收緊對華半導體管制措施,但本月韓國對華半導體出口增速創(chuàng)新高,其“半導體效應”一定程度上帶動高技術產品進口增速回升。
結論:相較于6月,7月出口增速出現回落,但依然保持在較高的增長區(qū)間,與上半年相比,下半年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或邊際減弱。一是美國部分關稅商品豁免期限到期,同時新一輪的關稅或在短暫延期后落地實施,對中國未來的出口蒙上一層陰影;二是海外本輪補庫周期整體偏弱,今年全球制造業(yè)PMI首次跌至榮枯線以下,美國“弱補庫”的特征愈加明顯,顯示外需韌性仍有待繼續(xù)觀察,對中國出口拉動效果可能會有所降低。不過從具體走勢上看,下半年出口增速仍會保持正增長,全年出口增速仍有望收錄5%,一是去年下半年同期基數較低,二是半導體周期上行繼續(xù)推高中國機電產品出口增速,三是出口重心持續(xù)向“一帶一路”國家傾斜,出口基本盤仍相對穩(wěn)定。
正文
總體上看:
7月份的出口增速出現回落,較上月下滑1.6%,跌至7%。一方面,與全球外需走弱有關,其中7月全球制造業(yè)PMI今年以來首次跌至榮枯線以下,據交通運輸部監(jiān)測的7月港口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環(huán)比回落超20%,顯示出口“量”的下跌或對出口增速形成一定拖累;另一方面,國內7月PMI出廠價格指數環(huán)比下滑1.6個百分點至46.3%,錄得23年7月以來的最低值,7月PPI對出口“價”的不利影響有所放大。而7月進口同比增速大幅回暖,錄得7.2%,主要得益于去年同期的低基數效應,同時部分商品進口價格上漲也起到一定推動作用,其中進口原油、鐵礦砂等價格抬升明顯,但剔除價格因素,我國內需依然偏弱,進口量的增長仍不樂觀。
出口目的地:我國對多個主要目的地的出口增速出現分化態(tài)勢,其中東盟、美國、歐盟和中國香港已經連續(xù)多月成為出口增速的主要拉動力,印度、加拿大和韓國緊隨其后,日本、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為負貢獻。
具體來看,我國對日本、英國、俄羅斯、澳大利亞、新西蘭出口同比增速由正轉負,同比增速分別為-5.98%、-1.85%、-2.80%、-2.40%、-7.80%,前值為0.88%、8.40%、3.48%、1.17%、4.99%。對韓國、東盟、中國臺灣、印尼出口同比增速較6月較大幅度下降,同比增速分別為0.82%、12.16%、23.10%、18.03%,前值為4.11%、15.02%、27.63%、23.98%。對加拿大出口同比增速小幅下滑,同比增速為9.34%,前值為9.95%。對美國、歐盟、印度、中國香港出口同比增速上漲,同比增速分別為8.10%、8.00%、8.58%、12.65%,前值6.60%、4.08%、4.67%、8.96%。對巴西出口同比增速大幅提升,同比增速為24.49%,前值為16.80%。對南非出口同比增速實現由負轉正,同比增速為6.35%,前值為-5.21%。
從增量貢獻視角,與6月相比,7月美國、歐盟、巴西、印度、南非、中國香港對我國出口拉動的貢獻率出現不同幅度改善,日本、英國、韓國、東盟、俄羅斯、澳大利亞、新西蘭對我國出口拉動的貢獻率出現下滑。其中東盟對我國出口拉動的貢獻率有所下滑,錄得1.81%,前值2.30%,日本、英國、俄羅斯、澳大利亞、新西蘭對我國出口拉動的貢獻率由正轉負,分別錄得-0.28%、-0.05%、-0.10%、-0.05%、-0.02%,前值分別為0.04%、0.19%、0.12%、0.03%、0.01%。美國、歐盟、中國香港對我國7月出口增速的拉動率有所改善,分別錄得1.22%、1.21%、0.98%,前值分別為0.99%、0.63%、0.70%。韓國對我國出口貢獻率錄得0.03%,前值為0.18%,巴西對我國出口貢獻率錄得0.45%,前值為0.34%,印度對我國出口貢獻率錄得0.31%,前值為0.16%,南非對我國出口貢獻率錄得0.04%,前值為-0.04%,加拿大對我國出口貢獻率錄得0.13%,前值為0.14%。
出口商品結構:7月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增速仍保持相對高位,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速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其中農產品、紡織及制品的出口增速收窄,箱包及類似容器、服裝及衣著附件、玩具的出口跌幅擴大,家具及其零件的出口增速由漲轉跌。
具體來看,農產品、紡織及制品的出口增速大幅收窄,分別錄得1.60%、3.50%,前值為10.18%、5.89%。箱包及類似容器、服裝及衣著附件、玩具跌幅擴大,同時家具及其零件出口增速由漲轉跌,分別錄得-11.78% 、-4.42% 、-3.88% 、-5.51% ,前值為-3.20% 、-1.81% 、-2.23% 、5.57% 。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增速擴大,分別錄得9.97%、11.50%,前值為7.49%、6.30%。
重點機電產品中,集成電路、汽車、自動數據處理設備、手機、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速擴大,分別收錄為27.67%、13.81%、19.30%、5.04%、11.50%,前值為23.39%、12.59%、9.77%、1.92%、6.30%。汽車零配件、醫(yī)療儀器及器械、通用機械設備、家用電器、音視頻設備的零件增速收窄,分別錄得5.67%、7.87%、14.73%、17.18%、5.44%,前值為8.57%、10.51%、17.26%、17.94%、10.43%。燈具照明裝置跌幅擴大,錄得-6.62%,前值為-2.24%。
進口:在23年7月進口低基數效應拉動下,本月進口增速大幅增加。其中,鋼材增速降幅擴大與內地地產持續(xù)低迷有關,與建筑鏈相關的黑色系大宗商品需求明顯不足;原油、成品油進口增速上漲主要來自進口價格拉動;與制造業(yè)相關的銅及鐵礦砂大宗商品表現相對較好;以集成電路為代表的高技術產品進口較6月實現由負轉正且進口增速提升幅度較大,盡管美國繼續(xù)收緊對華半導體管制措施,但本月韓國對華半導體出口增速創(chuàng)新高,其“半導體效應”一定程度上帶動高技術產品進口增速回升。
從主要進口商品來看,一是23年同期超低基數效應,7月原油、未鍛造的銅及銅材、鐵礦砂及其精礦進口增速保持在景氣區(qū)間,分別錄得7.87%、14.38%、10.77%,前值為0.19%、15.33%、2.77%;二是房地產市場繼續(xù)周期底部震蕩,黑色系大宗商品需求低迷,鋼材進口增速跌幅走闊,錄得-18%;考慮到美國可能醞釀出臺新的半導體出口管制措施,海外供貨商同樣有出口搶跑的可能性,而本月韓國對華半導體出口增速創(chuàng)新高,疊加低基數效應共同導致本月集成電路等高技術產品進口增速大幅回暖,錄得14.93%,前值為-0.10%;此外,本月大豆進口增速錄得-11.23%,前值為-10.51%,進口增速繼續(xù)下跌。
結論:
整體來看,相較于6月,7月出口增速出現回落,但依然保持在較高的增長區(qū)間,與上半年相比,下半年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或邊際減弱。一是美國部分關稅商品豁免期限到期,同時新一輪的關稅或在短暫延期后落地實施,對中國未來的出口蒙上一層陰影;二是海外本輪補庫周期整體偏弱,今年全球制造業(yè)PMI首次跌至榮枯線以下,美國“弱補庫”的特征愈加明顯,顯示外需韌性仍有待繼續(xù)觀察,對中國出口拉動效果可能會有所降低。不過從具體走勢上看,下半年出口增速仍會保持正增長,全年出口增速仍有望收錄5%,一是去年下半年同期基數較低,二是半導體周期上行繼續(xù)推高中國機電產品出口增速,三是出口重心持續(xù)向“一帶一路”國家傾斜,出口基本盤仍相對穩(wěn)定。
風險提示:
美聯儲貨幣政策、關稅政策不確定性。